NANA走過一些城市,老實說柏林實在不算是一個"美"的城市,自然景觀、建築風格、甚至國民親切度似乎都不夠高,但曾經融合極權與自由2個政體的這個特色,卻讓他有獨樹一幟的面貌;前幾次講納粹德國,這次來說一說"史塔西博物館"。
"史塔西"可能有的人不知道,其實把這個機構的標語說出來大家大概就有概念:「我們無處不在」(WIR SIND ÜBERALL);大略來說就是政府機構的情治單位,我認為類似白色恐怖或東廠錦衣衛,美其名是為國家安全,實則為達全面控制人民。
史塔西的正門,剛好天氣微雨,很配搭它陰鬱的過去。
\
正門口的水泥造景,近看非常像一雙雙眼睛,提醒所有進來史塔西的人"我們無所不在",所有嚴刑舉動都在我們的掌控。
一進門先看見的是史塔西的全覽圖與購票處,購票方式除了買入場券以外,如果要拍照還要另外買"拍照權",服務人員會給你一個小徽章別在衣服上,你就可以盡情拍照(小徽章我竟然弄丟了QQ,無法拍照給大家看)。
全覽圖紅色的部分是管制區,能參觀的只有黑色的部分。
除了全覽圖,映入眼簾的目標還有這台廂型卡車,乍看是一台普通的小卡車,但打開後面祕密的門,實則是一台押送犯人的囚車,也是運送機密文件的快遞車。
裡面是一間間暗無天日,連鐵網窗都沒有小密室,密室內只有一張椅子,這樣一輛平凡無奇的車,穿梭在城市內,準備隨時把"異議份子"帶走,確保"社會安定和諧"。
上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安全部徽章"(史塔西的徽章)
上圖是維基百科的圖,看上圖應該比較明顯,右邊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左邊是史塔西的徽章,這2個徽章的組合就很明顯史塔西的職責,簡言之國家的利益勝過個人,為了國家的穩定安全,可以犧牲個人自由。
史塔西位於柏林的據點
埃里希·梅爾克(德語:Erich Fritz Emil Mielke,1907年12月28日-2000年5月21日)。前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安全部部長,任職期間自1957年10月31日至1989年11月3日,在東德短暫的40年歷史中,他掌控這個要害部門的時間長達32年。
史塔西博物館保留了部長辦公室、會議室、貴賓接待室在1990年的陳設,辦公室裡面也有浴室、淋浴間與洗衣間等設備,可能因為是情治單位,看的出來設置並不華麗,走精實路線
既然是情治單位,自然要有收納機密的空間,上圖可以發現,這保險箱外還有一個門,所以外人乍看就是一個普通的櫃子,實際上裡面有保險箱。
原本存放情報資料的房間,裡面的資料已清空,但還是維持原本的擺設,說明版的照片說明原本塞滿紙張的樣子,也為接下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治收集、監控、擾亂手段揭開序幕。
當時看到這張照片很震撼,"兒童軍事教育"導致"War toys"出現,所以才有小孩坐在玩具戰車裡的照片,就像看到戰亂地區軍政府會訓練童軍作戰,那種心情是很複雜難過的,在應該天真快樂時候,卻被教導如何殺傷別人,而非學習如何去愛別人。
「WIR SIND UBERALL」,翻譯過來即是「我們無處不在」,這句話是史塔西的標語
監聽、監看
車門內的竊聽系統,大吃一驚
我們無所不在............
應該是偷拍設備,鏡頭長達30公分
藏在包袱內的微型相機與偷拍的照片
皮帶微型相機
竊聽設備
各種各樣以生活用品掩護的竊聽偷拍設備,貫徹"我們無所不在"
鈕扣微型相機,用我的手當比例尺,簡直不能相信當時的科技能把相機做這麼小
偷拍到的照片紀錄
在史塔西工作的祕密探員資料
東德時期所有來往信件都要經過檢查,,所以各式各樣"隱密拆信"道具應運而生,,之所以說隱密拆信,是因為他們比信拆完還會封回去,刻意偽造沒被拆過的樣子,這反而讓人不舒服
應該是用那個長棍刺穿包裹去查驗,旁邊那個應該也是拆包裹的機器
包裹過驗
郵筒前偷拍
嫌疑人監控照片
這兩張照片是開鎖工具跟鑰匙模,依據維基百科的資訊,史塔西會對被懷疑有"不軌"行為的嫌疑人進行"滲透"、"心理騷擾",以下是維基的說明:
"1970年代始,逮捕及酷刑折磨等公開迫害的方式被史塔西認為過於殘酷和明顯。由於心理騷擾不易留下痕跡,且難以推測其性質和來源,故很難激發受害者和及其支持者的反抗行為。「侵蝕」方法的應用目標通常是恐嚇嫌疑人以擊垮其意志,從而使其停止其「不當行為」。「侵蝕」方法的手法通常是騷擾受害者的私人生活以使其產生不安感,例如進入其房間搬動家具的位置、重設鬧鐘的鬧響時間、撤下牆上的畫或是調換茶壺中的茶葉。亦有通過安裝竊聽器、抹黑其名譽、誣告、神秘電話、匿名包裹等其他心理攻勢,甚至包括向受害者的妻子寄送性玩具來實施騷擾。受害者通常不會想到背後的策劃者是史塔西。許多人因此陷於精神錯亂、崩潰甚至自殺。利用「侵蝕」方法騷擾犯人的好處是不會留下明確的證據,這對東德在1970至1980年代提升自身國際地位而言有很重要的意義。現今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等情報機關仍有使用這一方法。"
光看就令人不寒而慄,想想萬一我一天到晚發現家裡的東西莫名其妙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要不是以為家裡鬧鬼,要不然就是覺得我自己發瘋了.....,讓人把自己逼瘋或嚇瘋,不會留下明確證據,萬一要斬草除根,再把罪名推給精神疾病........;而史塔西的探員為了達到心理騷擾的目的,開鎖、鑰匙模這種能滲透嫌疑人家中的東西自然不可缺少。
探員的工作,大砲偷拍、設備監聽
東德政府即將垮台前,史塔西知道他們手上的這些資料會是他們惡行的鐵證,史塔西職員隨即使用碎紙機和人手銷毀其存留的大量檔案,上圖為碎紙機。
長期以來不滿史塔西可怕監控行動的民眾聚集在總部門口,抒發他們的憤怒並試圖阻止職員銷毀資料,人群越來越多,甚至突破封鎖區
1990年1月15日傍晚的現場照片,零落的資料、示威者打破玻璃、塗鴉、破壞建築。
為了寫這篇網誌,我看了一些有關東德集權的資料,以及轉型正義的報導,網路上資料很多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去找,目前德國對這些收集來的資料,採取開放大家自己去查閱自己的紀錄,畢竟每個人都有資格知道自己究竟被全方位侵害到什麼程度,一些記者去採訪那些走過極權到自由的前東德民眾,畢竟二戰結束至今也不過70多年,有很多人表示看過自己的檔案後非常震驚,自己的鄰居、朋友竟然都曾經偷偷地提供跟自己有關的情資給史塔西,甚至有一位被抓進監獄的知識分子,一直很感謝在監獄裡陪他念書給他關心的一位老師,結果當他查閱資料時卻發現,那位老師是因為史塔西要監控他的行為,才一直對他特別照顧;也許有些人會說"既然那些資料都過去了,現在再去看這些,把原本相信的事情摧毀有什麼好處,不如直接銷毀這些資料,大家向前看就好"。
當然針對這些資料的處理,究竟要不要公開,在德國社會有各種不同的想法,但是最後大家的共識還是要把它們公布出來,我也是認為公布出來比較好,傷口不好好的清創是不會好的,即使把清創的過程非常痛;對於加害者,我也實在無法說出什麼責備的話,畢竟若是自己置身那樣的時空背景,誰能保證在利誘脅迫下,你能有擇善固執的勇氣;設著換位思考並直面問題,甚至做到原諒,我認為才是最好的方式。
同場加映: https://taronews.tw/2019/10/31/514322/ ---打開傷口是為了復原—專訪德國史塔西檔案局(上)
https://taronews.tw/2019/11/02/516385/ ---打開傷口是為了復原—專訪德國史塔西檔案局(下)